首页> 全部小说> 现代言情> 如何防止被PUA玩弄?

>

如何防止被PUA玩弄?

干货逻辑著

本文标签:

来源:知乎问答   主角: 陈孝正郑薇   更新: 2022-10-24 21:56:21

在线阅读

【扫一扫】手机随心读

  • 读书简介

陈孝正郑薇《如何防止被PUA玩弄?》讲的是PUA 的核心其实就是吸引力异性之间的吸引力只是最终的落点,在很多情况下,是来对对方其他特质,让你对 ta 的“需求”和“目的”“异化”成了吸引力了解吸引力的本质,更有助于我们识别套路,防止被

《媳妇要从小养起》第004章 又吃醋?

精彩节选


PUA 的核心其实就是吸引力。
异性之间的吸引力只是最终的落点,在很多情况下,是来对对方其他特质,让你对 ta 的“需求”和“目的”“异化”成了吸引力。
了解吸引力的本质,更有助于我们识别套路,防止被别人玩弄。
在本篇正式开始之前,我想先分享一个有趣的案例,这是我一哥们的真实经历,他在已经有女朋友的前提下,被一个高段位绿茶勾引,后来彻底爱上了那个绿茶,后又被绿茶狠狠地玩弄与抛弃。
整个事情之所以发生,完全缘于绿茶跟他说的一句话。
有一天高段位绿茶给我哥们买了瓶水,递给我哥们的时候,哥们说:“不用了,我女朋友给我买了可乐了。”
你猜那个高段位的绿茶,是如何接下来一句话让我哥们彻底陷进去的?
这里先卖个关子,文章后面会告诉你,可以这么说,非常无耻,却又非常有效,希望大家看后能引以为戒,不要那么轻易上当。
现在,我们先从心理学的底层逻辑出发,剖析性吸引力的本质是什么。
本文主要引用的是心理学界的两位泰斗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与亚伯拉罕·马斯洛的理论。
目的并不是要你套路异性,而是让你避免被套路,让你知道自己人性的弱点,理解自己的情感,最后做到克己,成为精神强大的人。
现在,我们从心理学的底层逻辑出发,剖析性吸引力的本质是什么,然后再谈策略。
首先一个重要的问题:爱情是什么?
**是什么?
我们首先要面对一个现实,你爱一个人的感觉是建立在错觉上面的。
婚姻以前的“真爱”,其实只是一种错觉。
不妨回忆下,你所谓爱上一个人的感觉是什么?
是觉得他(她)是这世界上最特别的人,你觉得非他不嫁或非她不娶,你觉得自己以后再也遇不上给你带来这种强烈冲动的人了——相信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感觉。
其实仔细想想,这种感觉本身从各方面讲都是一种谬误,理性点讲,他(她)怎么可能就一定是最特别的人呢?
你怎么就确定自己以后遇不上更好更适合的?
当然,你被爱情冲昏了头脑,你智商降低到接近负数,于是你无法做到理性思考,你只能顺应那强
烈的感性直觉。
所谓“真爱”只是一种错觉,或是幻觉,是大脑发生了一些化学反应后产生的非理性状态。
关键是,该如何给异性制造这样的错觉?
或者说,异性对你的**是如何激发的?
什么是**?
有一句简单粗暴的话直指其本质——“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”。
**本质是你想填充自己,想占有你还没占有的,想去爬上还没到达的高处,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边界。
所以,**的对象只能是你还没得到的事物。
而根据阿德勒的目的论,所有的精神痛苦,都缘于你的目的,就是你想得到但又得不到。
而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实质,正是想要得到却没得到的痛苦,你为了摆脱这个痛苦,不得不渴望能让你“得到”的那个人。
我们可以把得不到的痛苦状态称之为“负多巴胺状态”,而得到后的满足感称之为“多巴胺状态”。
多巴胺是生物学意义上个体感受到快乐、喜悦等积极情感的本质。
一件事让你快乐,本质是因为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你大脑分泌多巴胺——不管是得奖、考试通过、获得爱情、升职加薪、按摩、美食等一切让你感到快乐、快感、舒服的事情,本质是那件事情的发生让你大脑分泌多巴胺。
你对性的追求,本质也是对多巴胺的追求。
那么“喜欢”或“爱慕”这样的感觉实质,其实是你在负多巴胺状态下,对重新回到多巴胺状态的渴望,而如果这个过程跟某个人有关,那么你的这个渴望就会投射到那个人身上 ——毫不夸张地说,世上所有的爱恋都是因为这样诞生的。
回到阿德勒的目的论,之所以这个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石之一,是因为它的适用范围实在太广,人类大多数的意识行为的成因,都可以拿它来解释。
人一旦产生了某个目的,就会为之付出,而如果回报达不到期望,或者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,人会本能地继续为之付出,并且会陷入恶性循环,最终无法自拔越陷越深。
就举个简单的例子,王者荣耀。
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这个游戏着迷?
是因为游戏机制利用匹配机制,让你的胜率保持在 50% 以内,以至于你赢了几把后,系统就会给你安排坑队
友。
你对这游戏着迷的本质,就是你一开始就给自己设立了“要赢得游戏”的目的,并为之行动,一旦目的达到就会进入多巴胺状态,目的没达到就陷入负多巴胺状态。
其实仔细想想,哪怕你连赢十把,又能得到什么?
除了浪费了大量时间外,你的存款会因此增加吗?
不会,但你却无法自拔的重复它。
——这就是阿德勒目的论的强大,人一旦设立目的,就会本能地去摆脱目的达不到时的痛苦感,于是陷入了不断为目的服务的恶性循环,而这个目的本身不需要有任何实质意义。
再举个例子,不知道大家在网购的时候有没过这样一段经历:你看上了一个商品,其实你并没有太过迫切地想要买它,甚至你还会犹豫,会纠结该不该买它。
后来你终于决定还是买下它吧,于是前去付款了,这时候你已经开始幻想把它拿到手上的感觉,但店家却告诉你,这东西太抢手已经卖完了,没货了。
这时候你心情怎样?
有没发现更加需要这商品了?
你比之前更加迫切地想要得到它,于是你去别的店家找,即使价格贵些也愿意买。
为什么会这样?
是因为你给自己设立了目的,你决定下单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为目的服务,开始幻想着如何使用它,于是现在你是处于多巴胺状态。
但当你以为触手可得的时候,却发现没得卖了,你所幻想期待得场景不会发生了,于是你就进入了负多巴胺状态,为了摆脱它,于是你更加迫切得想要得到它。
同时,负多巴胺状态到多巴胺状态的这个过程所带来的“张力”,亦是“成瘾”的关键所在。
我们知道,“成瘾”是因为某个状态没达到时处于负多巴胺状态,于是不得不渴求某个状态。
但还有一种成瘾是针对从负多巴胺状态到多巴胺状态的过程本身。
就如同在大热天极度口渴的状态下来一瓶冰可乐,所带来的快感是平常状态下喝可乐所远不能达到的。
例如上面提到的王者荣耀,玩家在输赢之间的负多巴胺状态到多巴胺状态的切换,就会带来极大的张力,而这就是玩王者荣耀的人成瘾的原因,使得他们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。
了解了这一点,你就会知道,那些看起来非
常不合理的情侣,其实是非常符合这一原理的。
我先举个例子,这个例子是电影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》里面的情节,别觉得说举电影作为例子会跟现实脱节,其实电影来源于现实,可以说导演非常了解女孩子的心思,毕竟导演就是个女的嘛,而且导演也说了,这是把她真实经历过的事情。
所以我很推荐大家再去看看这部电影,会有很多启发。
电影有个情节是这样:郑薇(杨子姗饰)跟陈孝正(赵又廷饰)原本是近乎不共戴天的仇敌关系,而郑薇为了让陈孝正难堪,把他打的饭找个理由倒掉,被陈孝正狠狠地训斥了一番后,郑薇就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对方,并找对方表白了。
很多人都觉得这情节是不是太突兀了,原本郑薇是对陈孝正恨得牙痒的,怎么就突然喜欢上了呢?
其实这样的例子,你回忆下高中或大学时代,肯定有遇过,例如一个女孩怎么就跟一个经常欺负她的小混混好上了?
原本争锋相对的两个人怎么就突然变成打情骂俏了?
其实这个情节的安排,恰恰彰显了导演或编剧深谙心理学,我们解构下整个过程,你就理解了:一开始他们是怎么结仇的,是因为陈孝正为了维护他的模型,把郑薇推倒了,郑薇气的发狂,一直要陈孝正道歉,陈孝正拒绝道歉。
后来在校园路上郑薇再次撞见陈孝正,要求道歉依然被拒。
其实在这里,郑薇已经产生了“目的”,因为她觉得自己被对方伤害,这就是一种付出,于是要对方道歉,这就是寻求反馈,只不过还没到喜欢,或者说到这里郑薇还没觉得这是喜欢的感觉。
然而陈孝正依然拒绝道歉,也就是依然不反馈。
这让郑薇更急了,对反馈需求更加强烈,那她是怎么解决呢?
选择做出伤害对方的举动,意图这样能获得心理平衡,她把陈孝正的饭倒掉。
本以为这样就能心理平衡,然而,陈孝正的回应,让她陷入了更大的负多巴胺状态。
陈孝正是这样对郑薇说的:“我向你道歉,算你赢了,麻烦你不要再出现我面前,我不知道你想要干什么,你想玩,很多人喜欢陪你玩,但是别来烦我,我没有你那么多无聊的时间和精力,也没有条件像你一样可以把一碗饭随便浪费掉,你这样真的很令人讨厌。”
陈孝正这段话对郑薇杀伤力极大,先是否定了她的人品,直接指出她玩世不恭的状态,那句“也没有条件像你一样可以把一碗饭随便浪费掉”把自己立于道德制高点,让郑薇陷于愧疚,然后那句“麻烦你不要再出现我面前”,直接把反馈的希望给断绝了。
这段话,成功地让郑薇陷入更大的负多巴胺状,以至于室友一旦提起陈孝正这个名字,她就会暴怒。
然而暴怒完,一个人走在校园里,却打电话给电台诉苦,承认自己爱上了陈孝正。
郑薇是这样说的:“紫娟姐姐,我想知道,要是我每天都想着一个人,我明明就很讨厌他,可是又偏偏很想见到他,我一见到他,我整个人神经都绷紧了,但我要是听见他,看见他跟别的女孩子在一起,心里就说不出的难受,他说我很烦的时候,我就很想哭,我想知道,我究竟是怎么了?”
以上整个过程,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被激发的教科书式诠释。
简单总结,就是郑薇因为陈孝正的训斥,产生不安、不忿、心烦意乱等负多巴胺状态,同时亦是因为郑薇一开始给自己设立了“目的”,这个目的就是想让陈孝正道歉,弥补她,而这个目的一直没有实现,于是陷入了极大的负多巴胺状态。
而摆脱这种状态的唯一途径,就只有找陈孝正,于是对陈孝正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感,而这个需求感最终会往**“异化”,于是对陈孝正产生了强烈的性冲动。
这时候有人就会傻傻的说,那我是不是只要伤害她,就能得到她的芳心呢?

PUA 的核心其实就是吸引力。
异性之间的吸引力只是最终的落点,在很多情况下,是来对对方其他特质,让你对 ta 的“需求”和“目的”“异化”成了吸引力。
了解吸引力的本质,更有助于我们识别套路,防止被别人玩弄。
在本篇正式开始之前,我想先分享一个有趣的案例,这是我一哥们的真实经历,他在已经有女朋友的前提下,被一个高段位绿茶勾引,后来彻底爱上了那个绿茶,后又被绿茶狠狠地玩弄与抛弃。
整个事情之所以发生,完全缘于绿茶跟他说的一句话。
有一天高段位绿茶给我哥们买了瓶水,递给我哥们的时候,哥们说:“不用了,我女朋友给我买了可乐了。”
你猜那个高段位的绿茶,是如何接下来一句话让我哥们彻底陷进去的?
这里先卖个关子,文章后面会告诉你,可以这么说,非常无耻,却又非常有效,希望大家看后能引以为戒,不要那么轻易上当。
现在,我们先从心理学的底层逻辑出发,剖析性吸引力的本质是什么。
本文主要引用的是心理学界的两位泰斗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与亚伯拉罕·马斯洛的理论。
目的并不是要你套路异性,而是让你避免被套路,让你知道自己人性的弱点,理解自己的情感,最后做到克己,成为精神强大的人。
现在,我们从心理学的底层逻辑出发,剖析性吸引力的本质是什么,然后再谈策略。
首先一个重要的问题:爱情是什么?
**是什么?
我们首先要面对一个现实,你爱一个人的感觉是建立在错觉上面的。
婚姻以前的“真爱”,其实只是一种错觉。
不妨回忆下,你所谓爱上一个人的感觉是什么?
是觉得他(她)是这世界上最特别的人,你觉得非他不嫁或非她不娶,你觉得自己以后再也遇不上给你带来这种强烈冲动的人了——相信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感觉。
其实仔细想想,这种感觉本身从各方面讲都是一种谬误,理性点讲,他(她)怎么可能就一定是最特别的人呢?
你怎么就确定自己以后遇不上更好更适合的?
当然,你被爱情冲昏了头脑,你智商降低到接近负数,于是你无法做到理性思考,你只能顺应那强
烈的感性直觉。
所谓“真爱”只是一种错觉,或是幻觉,是大脑发生了一些化学反应后产生的非理性状态。
关键是,该如何给异性制造这样的错觉?
或者说,异性对你的**是如何激发的?
什么是**?
有一句简单粗暴的话直指其本质——“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”。
**本质是你想填充自己,想占有你还没占有的,想去爬上还没到达的高处,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边界。
所以,**的对象只能是你还没得到的事物。
而根据阿德勒的目的论,所有的精神痛苦,都缘于你的目的,就是你想得到但又得不到。
而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实质,正是想要得到却没得到的痛苦,你为了摆脱这个痛苦,不得不渴望能让你“得到”的那个人。
我们可以把得不到的痛苦状态称之为“负多巴胺状态”,而得到后的满足感称之为“多巴胺状态”。
多巴胺是生物学意义上个体感受到快乐、喜悦等积极情感的本质。
一件事让你快乐,本质是因为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你大脑分泌多巴胺——不管是得奖、考试通过、获得爱情、升职加薪、按摩、美食等一切让你感到快乐、快感、舒服的事情,本质是那件事情的发生让你大脑分泌多巴胺。
你对性的追求,本质也是对多巴胺的追求。
那么“喜欢”或“爱慕”这样的感觉实质,其实是你在负多巴胺状态下,对重新回到多巴胺状态的渴望,而如果这个过程跟某个人有关,那么你的这个渴望就会投射到那个人身上 ——毫不夸张地说,世上所有的爱恋都是因为这样诞生的。
回到阿德勒的目的论,之所以这个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石之一,是因为它的适用范围实在太广,人类大多数的意识行为的成因,都可以拿它来解释。
人一旦产生了某个目的,就会为之付出,而如果回报达不到期望,或者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,人会本能地继续为之付出,并且会陷入恶性循环,最终无法自拔越陷越深。
就举个简单的例子,王者荣耀。
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这个游戏着迷?
是因为游戏机制利用匹配机制,让你的胜率保持在 50% 以内,以至于你赢了几把后,系统就会给你安排坑队
友。
你对这游戏着迷的本质,就是你一开始就给自己设立了“要赢得游戏”的目的,并为之行动,一旦目的达到就会进入多巴胺状态,目的没达到就陷入负多巴胺状态。
其实仔细想想,哪怕你连赢十把,又能得到什么?
除了浪费了大量时间外,你的存款会因此增加吗?
不会,但你却无法自拔的重复它。
——这就是阿德勒目的论的强大,人一旦设立目的,就会本能地去摆脱目的达不到时的痛苦感,于是陷入了不断为目的服务的恶性循环,而这个目的本身不需要有任何实质意义。
再举个例子,不知道大家在网购的时候有没过这样一段经历:你看上了一个商品,其实你并没有太过迫切地想要买它,甚至你还会犹豫,会纠结该不该买它。
后来你终于决定还是买下它吧,于是前去付款了,这时候你已经开始幻想把它拿到手上的感觉,但店家却告诉你,这东西太抢手已经卖完了,没货了。
这时候你心情怎样?
有没发现更加需要这商品了?
你比之前更加迫切地想要得到它,于是你去别的店家找,即使价格贵些也愿意买。
为什么会这样?
是因为你给自己设立了目的,你决定下单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为目的服务,开始幻想着如何使用它,于是现在你是处于多巴胺状态。
但当你以为触手可得的时候,却发现没得卖了,你所幻想期待得场景不会发生了,于是你就进入了负多巴胺状态,为了摆脱它,于是你更加迫切得想要得到它。
同时,负多巴胺状态到多巴胺状态的这个过程所带来的“张力”,亦是“成瘾”的关键所在。
我们知道,“成瘾”是因为某个状态没达到时处于负多巴胺状态,于是不得不渴求某个状态。
但还有一种成瘾是针对从负多巴胺状态到多巴胺状态的过程本身。
就如同在大热天极度口渴的状态下来一瓶冰可乐,所带来的快感是平常状态下喝可乐所远不能达到的。
例如上面提到的王者荣耀,玩家在输赢之间的负多巴胺状态到多巴胺状态的切换,就会带来极大的张力,而这就是玩王者荣耀的人成瘾的原因,使得他们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。
了解了这一点,你就会知道,那些看起来非
常不合理的情侣,其实是非常符合这一原理的。
我先举个例子,这个例子是电影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》里面的情节,别觉得说举电影作为例子会跟现实脱节,其实电影来源于现实,可以说导演非常了解女孩子的心思,毕竟导演就是个女的嘛,而且导演也说了,这是把她真实经历过的事情。
所以我很推荐大家再去看看这部电影,会有很多启发。
电影有个情节是这样:郑薇(杨子姗饰)跟陈孝正(赵又廷饰)原本是近乎不共戴天的仇敌关系,而郑薇为了让陈孝正难堪,把他打的饭找个理由倒掉,被陈孝正狠狠地训斥了一番后,郑薇就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对方,并找对方表白了。
很多人都觉得这情节是不是太突兀了,原本郑薇是对陈孝正恨得牙痒的,怎么就突然喜欢上了呢?
其实这样的例子,你回忆下高中或大学时代,肯定有遇过,例如一个女孩怎么就跟一个经常欺负她的小混混好上了?
原本争锋相对的两个人怎么就突然变成打情骂俏了?
其实这个情节的安排,恰恰彰显了导演或编剧深谙心理学,我们解构下整个过程,你就理解了:一开始他们是怎么结仇的,是因为陈孝正为了维护他的模型,把郑薇推倒了,郑薇气的发狂,一直要陈孝正道歉,陈孝正拒绝道歉。
后来在校园路上郑薇再次撞见陈孝正,要求道歉依然被拒。
其实在这里,郑薇已经产生了“目的”,因为她觉得自己被对方伤害,这就是一种付出,于是要对方道歉,这就是寻求反馈,只不过还没到喜欢,或者说到这里郑薇还没觉得这是喜欢的感觉。
然而陈孝正依然拒绝道歉,也就是依然不反馈。
这让郑薇更急了,对反馈需求更加强烈,那她是怎么解决呢?
选择做出伤害对方的举动,意图这样能获得心理平衡,她把陈孝正的饭倒掉。
本以为这样就能心理平衡,然而,陈孝正的回应,让她陷入了更大的负多巴胺状态。
陈孝正是这样对郑薇说的:“我向你道歉,算你赢了,麻烦你不要再出现我面前,我不知道你想要干什么,你想玩,很多人喜欢陪你玩,但是别来烦我,我没有你那么多无聊的时间和精力,也没有条件像你一样可以把一碗饭随便浪费掉,你这样真的很令人讨厌。”
陈孝正这段话对郑薇杀伤力极大,先是否定了她的人品,直接指出她玩世不恭的状态,那句“也没有条件像你一样可以把一碗饭随便浪费掉”把自己立于道德制高点,让郑薇陷于愧疚,然后那句“麻烦你不要再出现我面前”,直接把反馈的希望给断绝了。
这段话,成功地让郑薇陷入更大的负多巴胺状,以至于室友一旦提起陈孝正这个名字,她就会暴怒。
然而暴怒完,一个人走在校园里,却打电话给电台诉苦,承认自己爱上了陈孝正。
郑薇是这样说的:“紫娟姐姐,我想知道,要是我每天都想着一个人,我明明就很讨厌他,可是又偏偏很想见到他,我一见到他,我整个人神经都绷紧了,但我要是听见他,看见他跟别的女孩子在一起,心里就说不出的难受,他说我很烦的时候,我就很想哭,我想知道,我究竟是怎么了?”
以上整个过程,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被激发的教科书式诠释。
简单总结,就是郑薇因为陈孝正的训斥,产生不安、不忿、心烦意乱等负多巴胺状态,同时亦是因为郑薇一开始给自己设立了“目的”,这个目的就是想让陈孝正道歉,弥补她,而这个目的一直没有实现,于是陷入了极大的负多巴胺状态。
而摆脱这种状态的唯一途径,就只有找陈孝正,于是对陈孝正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感,而这个需求感最终会往**“异化”,于是对陈孝正产生了强烈的性冲动。
这时候有人就会傻傻的说,那我是不是只要伤害她,就能得到她的芳心呢?

《如何防止被PUA玩弄?》资讯列表:

为您推荐

小说标签